搜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疗效独特 安全性不断提高 中药注射剂并不可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6 0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使用时间较长,目前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剂型。但自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发生以来,双黄连、刺五加、茵栀黄、生脉……再加上2013年年末的丹参注射液,中药注射剂成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的“常客”。而出于种种原因,在网络上,支持与取消中药注射剂两种声音的争论从未停止。那么,老百姓该如何看待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到底能不能用,又该怎么用呢?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业内专家,为读者介绍了中药注射剂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李阿姨患有高血压、肺心病等多种慢性病。为了减轻症状,她每年冬季都要去医院输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最近李阿姨有点纠结:“早先医生给输一些西药,效果不好。后来用了灯盏花注射液,手不抖了,眼睛也清亮了。可我看新闻上总说中药注射剂有这个、那个不良反应,我今年还输不输呢?”

  严重不良反应确实存在

  我国最早的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1941年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太行根据地。当时,坚持在太行山上的八路军抗日指战员中,很多人患上流感和疟疾,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时任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号召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柴胡,熬汤给病员服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二年,钱部长提出把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注射液,结果治愈了很多病员,受到野战医院和广大指战员的好评。一二九师卫生部正式命名这种注射剂为“柴胡注射液”,这个药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上个世纪70年代,中药注射剂大量涌现,其中不乏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效果好、应用广泛的品种。由于具有疗效确切、不产生耐药性、价格低廉等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优势,中药注射剂深受临床欢迎。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药注射剂产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应用不断扩大的同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也随之显现。

   “在中药注射剂大量涌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力量普遍不足,再加上企业一拥而上、中药本身成分复杂等因素,导致中药注射剂在基础研究、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先天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中药注射剂屡屡传出不良事件的原因。”在本报举办的中药注射剂专家巡讲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介绍,我国现有的100多种中药注射剂大多是1985年以前研发并批准生产的,基础研究做得不够,基础差,水平低。

  西药的不良反应也很多,为什么单单对中药注射剂质疑不断?导致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物质不确定,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试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不可预知性,这是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面临的最大难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病内科主任吴宗贵介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速发型——出现在用药后数秒钟至60分钟之内的占70%。虽然大部分发生时间短,且大部分仅是轻微的过敏反应,但严重不良反应亦占到相当一部分。

  吴宗贵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复杂,在109种中药注射剂中,复方制剂有50种,原料药在3味以上的有34种,超过5味的有16种,超过7味的6种,还有的注射剂多达12味。而单味注射剂59种,涉及的51种原料药中,不属于我国药典法定品种的多达19个。
多数不良事件源于不合理使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往往在百分之零点几,最低的达到千分之零点几,远远低于西药。而中成药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几。但分析发现,一些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70%是由临床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业内专家表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畸高”的说法不存在。

  陈凯先认为,看待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首先应正确区分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ADRs)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Es)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的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它包含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不良反应。

   “发烧用清开灵,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丹参针……这样的顺口溜在不少地方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翁维良教授指出,不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不合理地联合用药,超范围、超剂量、超病种等不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正是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中,有关香丹注射液的病例报告2413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8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显示,临床使用该药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为,约40%的病例超说明书规定适应证用药,有15%是超剂量用药,甚至有的剂量达到说明书规定最高剂量的2.5倍。

  北京市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指出,目前临床最常见到的不合理应用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不辨证,把中药注射剂当成西药用。以临床常用的清开灵注射液为例,它的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兼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于由实热引起的中风、高热有较好的疗效。但若不进行中医辨证,将之用于多属虚证的中风后遗症、复发性中风等,不仅没有疗效,反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二是认为中药副作用少,任意超量应用。由于中药注射剂往往按药材量100%~300%制成,随意加大剂量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三是多种药物合用,特别是与西药联合应用。根据报道,中药注射剂多种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合用种类有关:2~5种占4%,6~10种占10%,11~15种占28%。

  疗效独特 安全性不断提高

  业内专家表示,中药注射剂的独特疗效不可忽视。以急诊经常碰到的顽固性休克的抢救为例,常用的西药多巴胺类药物不仅不良反应大,而且还容易因多巴胺受体疲惫而出现耐药,即使增大用药剂量也无法取得疗效。而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升血压作用可能不如西药,但其稳定血压的作用显著,能够促进患者尽快脱离休克状态,这一点是西药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中药注射剂的参与,还能减少多巴胺类药物耐药的发生,提高了休克的抢救成功率。而近年来,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疫情的救治中,中药注射剂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对中药注射剂有几种认识,有的说中药没有不良反应,辨证论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有的说中药只能做成传统的丸、散、汤剂,现代化方法影响疗效;有的说中药注射剂危险性大,应该取消。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陈凯先认为,不能因为一部分中药注射剂出了问题,就对中药注射剂“一棍子打死”,而应认真研究不良事件的原因、分类、临床表现、发生情况等,掌握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事实上,在2009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全面启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要求所有在产品种必须全部通过安全性再评价。据了解,评价工作开展以来,有近百家中药注射剂企业、30多个品种退出了市场。与此同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对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和类过敏相关机制的研究投入不断加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使得中药注射剂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得以改善。

  例如在今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年底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就对中药鱼腥草、生脉等10种中药注射液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过敏性特点与真正的过敏反应不同,为“类过敏反应”。也就是说并非由人体产生免疫抗体形成过敏反应,而只是缘于药物本身的刺激,如果能够合理控制剂量、降低输液速度,完全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一站通|医药云端招商网  

GMT+8, 2024-3-29 15:03 , Processed in 0.1468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