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yaoyjj 发表于 2019-4-25 08:49:36

DTP药房发展三大制约!

DTP发展三大制约  1、购买力不足  除非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并愿意接受比医院更低的医保报销额度,否则单纯依靠自费病人的购买力,DTP药房难以打开更大的市场。  在国内,高价值药品的使用者往往是有经济实力的高端患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且病人对价格高度敏感。因此,不同药店的价格差异直接影响患者购买选择。在缺乏商业保险支持的情况下,这部分病人相对所有肿瘤和慢性病患者是小众群体。由于医院处方流出而在零售药房取药的患者,倾向于医院附近诊疗医生推荐的药房,肿瘤和慢性病的靶向药物常常需要长期使用,把能否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稳定供应药物称为DTP药房的“生命线”,并没有多少夸大的成分。  医保和高端商业保险对DTP药房商品的补贴是患者支付能力提高的前提。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还是以定额给付的重疾险为主,也就是当投保人初次罹患责任范围内的疾病而出险后,保险公司将根据事先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但是真正能够促进DTP药房发展的,是国外医疗保险市场中更常见的费用补偿型保险,也是医保采取的模式:在保险额度与责任范围内,对投保人的医疗花费按照事先约定和相关规定进行补偿。支付方对医院使用的高价值药物进行报销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流程,除非DTP药房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并愿意接受比医院更低的医保报销额度,否则单纯依靠自费病人的购买力,DTP药房难以打开更大的市场。   2、政策压力  医保的战略购买会继续,届时高价值药物可能进入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当中,成为基本治疗方案,新特药、慢病长期用药不一定会在短期内从医院撤出。  医院处方流出是DTP药房能够存在的前提。假如医院拒绝推荐病人到医药企业合作的药品流通机构直接购药,那么DTP销售网络便无法建立。目前医院处方外流的动力是“药占比”和高价值药品占款的压力。只要医保停止把“4+7”带量采购的药品纳入药占比考核,医院就有相当大的动力把这部分病人的用药通过医院药房自行消化。以这些高价值药品的体量,医院很容易通过生产企业保证金或者延缓合同回款的方式消化掉因为购买销售这些药品所产生的成本。与动辄每月5万~10万元的药费相比,患者更加看重专业的服务和稳定的供货能力,而不是免费送药上门、患者俱乐部之类的附加服务。使用高价值药品的病人依旧有药品注射、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等长期实际需求,单纯的药房经营者很难在药事服务能力方面与具有临床药剂师的完备医疗团队的大型专业医院展开竞争。   3、获客成本  DTP药房仅是渠道,医药流通及零售企业要拿到药企新特药的代理,且不能打乱后者的总体价格定位,能够腾挪的空间并不大  处方获取能力是DTP模式的另一个发展瓶颈。与医院或明或暗的利益链条是院外药房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普通药店对医生进行学术推广的能力,还是依赖大型药企的医学联络官和销售代表的营销团队实现目标医生的运作。因此,药房经销商天然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居于下游,受当地药企学术推广能力的制约更大。DTP药房本身仅仅是一个渠道,医药流通及零售企业要拿到药企新特药的代理,且不能打乱后者的总体价格定位,能够腾挪的空间并不大。  医疗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打击医疗领域腐败。“带金”销售药品不仅导致高定价低价值药品驱逐高价值药品,更会扭曲医生处方的规范,也增加患者和医保的用药负担。随着带量集采和医保指导性购买的机制形成,市场会出现关于药品销量和价格的稳定预期。医保指导价会成为其他药品定价的标杆,即使原研药和尚未进入集中采购的药品价格也会受到影响,价格会趋近于医保带量采购的指导价。在这种情况下,DTP药房的持续盈利能力堪忧。 成本控制是突围关键  目前严重依赖高价格药品的DTP药房模式除非获得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保的支持,否则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增长的空间。2018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较2017年实际增长6.5%。但总局体来看,高价药品使用者的购买力有限,自费病人很难成为主要的用户群体。  互联网和共享处方可能成为部分药房突围的工具。如果能够转向成交量巨大的常规慢性病处方药市场,那么突出送药上门、健康宣教的DTP模式仍有机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DTP药房发展三大制约!